关于阅读的几点见解

总结起来就是,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遍,绕着书去看。看介绍、看评价、视野要放大。

第二遍,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弄清作者写这本书的整体脉络是什么。

第三遍,进入到书中,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琢磨,和它互动,最后把感想输出成自己的东西。

关于放下对书的敬畏感:不要对书有敬畏感,抱着轻松的心态,把书当做走路时插在耳朵里的音乐,而不是严肃的教导。

敬畏感—让你觉得,我如果不逐字逐句地读完,那我就有可能不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有可能丢掉一些很宝贵的东西;让你觉得凡是写进书里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名言警句,要是我看不懂,那是我水平不够,和作者没啥关系。

读书的本质就是社交,有些人说的话对你有用,但也有很多人说话很奇怪的,所以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客观中立地读书。

关于精读做到两点:1.理解与互动。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或段落记录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好,哪里好,把好的地方写下来,或是你由此联想到的其它信息,感想,都可以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会越来越快。2.记忆和输出。在需要的时候按照主题把平时积累的东西输出成完成的稿件或是一段演说词,在记忆的时候可以借助图像、思维导图或是只是卡片。

坚持这两个动作,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读书时总会遇到让我触动的句子,虽然有记录,可一直都没有仔细琢磨为什么好,哪里好,以至于这些句子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易于加深理解和提升阅读能力。读完书之后和别人分享的时候总会忘记书中讲到的东西,这是一直都困扰我的问题,一直都认为是自己记忆力不行,其实是方法不对,没有去注重反馈和输出。把书中的新知识进行记忆并输出,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用追求标准答案,不存在对与不对,你总结的美就是你的思考,思考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加深,但他就是你的东西。

我也有考试思维,认为什么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自己的答案永远是有问题的,其实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